北京时间01月19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 虽然目前在PC应用领域,绝大多数主要品牌客户均採用光学式触控,但电容式触控薄膜供应商为了分食Windows 7所带来的商机,多半也已经展开大型化策略布局。不过,若考量到使用者操作模式及大尺寸触控膜的成本与良率,结构相对简单的表面电容似有凌驾可支援真实多点触控的投射电容的实力。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focus/201001/19-4977.html
万达光电总经理叶恒铭指出,长期来看,可支援真实多点触控的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仍将是市场主流。但不可讳言的是,投射电容式触控从量产的观点而言,并非成熟产品。举例来说,投射电容式所使用的触控膜结构可达二至五层不等,相较之下,表面电容只须用一层氧化铟锡(ITO)玻璃即可,因此不管从薄膜本身,或是终端客户的组装量产製程上,都比投射电容更有优势。
叶恒铭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投射电容的劣势还不仅止于材料成本而已。事实上,最令万达等触控膜供应商感到棘手的,是产线上如何有效率地完成触控薄膜与触控晶片的匹配调校。他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晶片供应商都已经推出宣称可自动调校的晶片解决方案,但这些晶片解决方案只能解决产品销售后,在使用者端遇到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容值改变问题,对製造者而言,无助于加速调校流程。
其实这些问题在手机、可携式导航装置(PND)等小尺寸面板应用上也一直存在,但由于面板尺寸小,须调整的连线数量也少,因此叶恒铭认为,对小尺寸面板进行手工匹配的人力/工时成本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但如果是在PC监视器面板般大小的应用,手工调校就完全不可行了。因为随著面板尺寸放大,感应器连线数量的成长速度将呈指数式上升。
因此,即便投射电容式触控是业界的发展趋势,相关业者还是要回归现实层面来思考产品布局的策略。叶恒铭认为,当下具有量产能力的大尺寸电容式触控技术,仍非表面电容式莫属。或许有些人会质疑表面电容式触控只能支援单点触控,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预期。但根据微软所进行的使用者研究分析指出,目前一般消费者即便购买了可支援多点触控的硬体,仍有高达80%左右的操作动作属于单点触控。
因此,考量到终端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叶恒铭相信表面电容仍可望获得消费者青睐。而且,多点触控存在的价值在于可支援手势操作,若表面电容技术可透过韧体模拟的方式支援基本手势操作,两项技术间的差距还可进一步缩小。
在毛利只有3~5%的PC市场上,解决方案的成本结构永远是客户拿放大镜检视的重点项目。早期进入市场的供应商固然可以享受到一时的高获利,但若产品的成本结构不佳,无法因著客户出货量增加而提供对应的降价空间,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高士杰直接了当地指出:「Cost Down是PC市场不变的真理」。 随著软体环境对触控萤幕变得更为友善,多点触控技术走向普及已是必然趋势。各家供应商所承受的成本考验,也将日益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