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04月07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面板行业研究报告:由“资本杀手”到价值创造。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1/0407/59668.html

1、面板周期框架分析

1.1 LCD TV 需求分析

LCD TV 需求=终端 TV 出货量* LCD 渗透率* TV 平均尺寸。

1) 终端 TV 出货量:2011 年后进入成熟期稳定在 2 亿片中枢,10%内波动(偶 数年赛事拉动);

2) LCD 渗透率:2013 年后全球 LCD 电视渗透率上升到 95%+后趋于稳定;

3) TV 尺寸趋势:2025 年高世代线面板产能(55-75 寸)占比 60%。

1.2 面板三周期分析

三周期框架:短周期(库存)+中周期(供需)+长周期(技术)

1) 短周期:面板企业到渠道库存水位,当前受上游驱动 IC 等原材料缺货影响。

2) 中周期:产能端供应链转移完成,BOE、TCL 形成两强格局,投资产线资 本高壁垒,供给弹性降低。

3) 长周期:LCD 仍为最主流显示技术,技术过渡期内中大屏 LCD+中小屏 OLED 发展格局,下一轮技术周期 2025-2030 年。

2、面板价格涨势强劲,未来价格稳中有升

2.1 需求端:大尺寸增长拉动面板整体需求

面板大屏化带动出货面积稳步增长

显示面板下游应用广泛,TV 面板占需求 77%。根据 Witsview 统计,电视(TV) 当前占面板需求比例为 77%,显示器居其次,占比为 11%,其他方面,商用显示占 比 3%,笔电占比 5%,平板占比 1%。


 

全球电视出货量保持平稳。2020 年全球 TV 面板年出货量约为 2.76 亿片,其中 液晶电视面板占主导出货 2.72 亿片,OLED 电视面板为 440 万片。随着大型赛事奥 运会、世界杯的召开,短期将拉动下游面板消费需求。2013 年后全球 LCD 电视渗透 率上升到 95%+。我们认为电视作为成熟家电产业,出货量在未来也将保持稳定,预 计 2020-2025 年电视出货量 CAGR 为 0.15%。

大尺寸液晶电视渗透推动面板平均出货尺寸增长。据 Omdia 数据,电视面板平 均尺寸从 2018 年 45 英寸增加至 2020 年的 47.3 英寸,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51 英寸,即在 5 年内增长约 4 英寸。

我们认为大尺寸面板在电视市场快速渗透主要归因于于以下几方面:

1) 高画质规格和视觉效果促进消费市场趋向于大尺寸产品。UHD(4K/8K)、 Mini LED 背光、QLED、高色域、超窄超薄等画质规格和视觉效果提升主要 集中在大尺寸和超大尺寸上,尤以 55 英寸及以上产品为甚。促使更多消费 者开始购买 55 英寸及以上的电视作为客厅电视,尤其是在中国和北美市场。

2) 高世代线经济效益。65英寸和 75 英寸是面板厂商 10.5 代线的经济型产品, 国内 10.5 代面板陆续投产有助于促进大尺寸面板的供应。


 

3)行业供需循环推动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成长。当市场供过于求时,面板 厂商为了保持产能高稼动率,面板价格会大幅降低。同时液晶电视面板的尺寸越大,其价格降幅相对越大,从而有助于品牌商推广产品。另一 方面,当出现供应短缺时,面板厂商更倾向于生产大尺寸的产品,以便 高效地利用其产能,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

综合上述因素,平均尺寸的增长将带动电视面板整体出货面积持续上升。根据 我们预测,2020-2025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复合增速达 3%。结合 LCD TV 面板 +LCD 手机+OLED 面板,预计全球面板市场规模超 4000 亿元。

车载多屏化催生市场新增量

当前车载已成为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第二大应用。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总量为 1.62 亿片(TFT-LCD),同比增长 9.4%。中控显示 面板是车载显示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出货量为 7830 万片,同比增长 7.9%,占全 年出货总量的 48.5%,;仪表显示面板出货 6080 万片,同比上年增长 5.6%,占全年 出货量比重为 37.6%,是第二大应用场景。此外,抬头显示屏、电子后视镜显示屏和 后座娱乐显示屏近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车载面板呈现大屏化、多屏化,催生市场新增量。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加 深,车载显示屏将朝大屏化、多屏化、交互化、复杂化、高清化等方向演进,未来将 成为面板市场重要的新增量。近几年车载显示屏主流尺寸为 7-8 英寸,特斯拉为首的 新能源车企开始采用 15-17 英寸的大屏,甚至部分车企出现 27 寸、32 寸等超大尺寸 显示屏的配置规划。同时,屏幕数量也在显著增加,当前车内的数字屏幕平均数量为 1.78 块,预计到 2025 年将上升至 2.11 块。


 

预计 2020-2025 年车载面板市场 CAGR 达 12%。目前中控显示大屏化的渗透率 正在逐步提升,中大尺寸触控屏幕的应用已经从特斯拉逐渐渗透至包括宝马、奥迪等 高端车型,扩展到丰田、福特、比亚迪、本田等中低端车型。在目前车载显示行业的 销售上,10 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显示屏所占比重在两年内增加了两倍多,从 2017 年的 16.8%上升至 2019 年 Q3 的 37%。根据我们测算,预计 2020-2025 年车载面板市场 CAGR 达 12%,在各应用领域中增速最快。

2.2 供给端: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主导全球产能

回溯面板发展历程,呈现为“美国起源-日本发展-韩国超越-中国台湾崛起-大陆发力” 的路径。目前美国和日本以及德国主要致力于行业上游原材料;而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 则主要在行业中游面板制造环节谋求发展。随着大陆高世代线的相继投产,我国面板 产能、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第一阶段--美国起源:

1) 液晶时代开启:1968 年由美国 RCA 公司利用液晶的“动态散射”效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液晶平板电视模型 DSM-LCD。

2) 液晶投资终止:19 世纪 70 年代先后,涉及过液晶显示技术的美国企业 RCA、 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AT&T、通用电气、施乐和惠普都由于项 目投入大、风险高等原因放弃了平板显示技术的开发。

3) 掌握上下游关键领域:美国企业虽然放弃对 TFT-LCD 的投资量产,但如康 宁公司(供应玻璃基板)、应用材料公司(供应化学气相沉积 CVD 设备) 等公司供应上游关键原材料与设备,苹果公司和 IBM 公司(生产使用液晶 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等公司也创造了大面积应用 LCD 屏的需求。虽然美 国已没有面板产线,但上游玻璃基板供应商康宁公司全球市占率超 70%。

第二阶段--日本发展:

1) 液晶技术引入:1972 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花费 300 万美元买下美 国 RCA 公司的 LCD 技术,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采用 TN-LCD 为显示面 板的计算器,数月后美国 RCA 工厂关停;

2) 辉煌时代开启:1991 年到 1996 年,全球兴建了 25 条以上 TFT 液晶面板 生产线,其中有 21条建在日本。1990 年,日本 TFT 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 市场 90%的份额,到 1994 年这一数字上升至 94%,美国仅占 3%。全球第 一条 6 代、8 代、10 代线均由夏普创造。

3) 辉煌时代终结:2003 年日本金融危机后失去行业龙头地位,到 2008 年后 夏普由于等离子显示技术投资失误、太阳能电池项目持续亏损、液晶 10代线负担过重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2016 年夏普接受鸿海收购。

4) 退出面板生产转向上游材料设备供应:目前日本仅剩夏普(鸿海)、JDI、松 下产线,但日本平板制造上下游配套体系完整,在退出平板生产后转向上游, 如旭硝子和电气硝子生产玻璃基板,尼康和佳能的扫描式光刻机和步进式光 刻机,NEC-安内华制造干刻机设备,日东电工做彩膜和偏光片等。

第三阶段--韩国超越:

1) 获取液晶面板技术:1987 年三星开始发展液晶业务。第一次衰退期 (1993-1994 年)中,三星、LG、现代为代表的韩国企业雇佣过剩的日本 工程师,获得液晶显示相关的技术能力;三星在发展初期连续 7 年亏损,在 1991-1994 年间,平均每年亏损 1 亿美元。

2) 逆周期投资产线:在 1995-1996 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继续大 规模投资新产线。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面板市场陷入低谷, 日本厂商虽然占据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但三星电子和 LG 采取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凭借韩 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 1997 年末实现了扭转。

3) 超越日本:1998 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1999 年,三星 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 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 为 16.2%,名列第 二,同时超越了日本夏普;2001 年三星、LG 率先建设第 5 代生产线, 推动了 TFT-LCD 进入电视领域,实现超越日本。

4) 转向 OLED/QLED 新技术:2019 年后,三星与 LG 放弃 LCD 路线并全面 转型 OLED/QLED,韩国的液晶市场领先地位被中国超越。


 

第四阶段--中国台湾崛起:

1) 技术源于日本:80 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1997 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液晶面板市场急剧收缩,日企将技术转让给中国台湾企业, 一方面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2) 中国台湾五虎崛起:1997 年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让中国台湾企业获得了进场机 会。2003 年到 2004 年进入了产业黄金期,中国台湾厂商开始新建大批高世代 线。2005 年以前,中国台湾面板厂商众多,近 10 家厂商共同角逐。后来产业不断整合重组,形成友达、奇美、华映、群创、瀚宇彩晶面板五虎局面。

3) 中国台湾的困境与现状:中国台湾的核心矛盾在于,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缺少上下游产业的 支撑。在全球金融危机、液晶面板需求不振的背景下,索尼、三星、LG 等 日韩企业在 2008 年 8 月取消了此前向中国台湾面板的订单,中国台湾面板企业的生 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业绩 2010 年随着大陆面板厂商的建设投资,中国台 湾面板企业发展进入停滞。目前中国台湾仅剩友达、群创,8.5 代线仅剩 3 条。

第五阶段--大陆发力:

1) 摸索阶段:大陆在起步时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摸索面板制造路径。截止到 2008 年,中国进入 TFT 产业的主要企业有上广电(NEC 合资 5 代线)、BOE (韩国现代电子的 2.5、3、3.5 代线,自建亦庄 5 代线)和昆山龙腾(中国台湾 合资 5 代线)。

2) 逆周期扩张,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BOE 与韩企一样采取逆周期投资,于 2009 年开始建设合肥 6 代线和北京亦庄 8.5 代线。此后,外企开始在大陆 投资建设高世代线。2009 年 8 月,夏普宣布与南京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 司进行“8 加 6”代线计划;韩国 LGD 投资 30 亿美元在广州建设 8 代线,10 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 22 亿美元在苏州建设一条 7.5 代线。2010 年,TCL 与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华星光电,投资 245 亿元在深圳建设一条 8.5 代线,这是即 BOE 后第二家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往后一 批国内企业开始投资建设 LCD 产线。

3) 大陆开始主导全球产能:梳理当前大陆 LCD 面板产能情况,2021 年占全球 产能达 67%,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大陆 LCD 产能占比将达到 79%。

国内厂商积极扩张,大尺寸产能持续增加。大陆厂商的不断扩张,2017 年以来 使得 55 寸以上的大尺寸产品产能持续增加,同时需求又较为弱势,供需明显不匹配; 32 寸和 39-45 寸的产品供需状况相对更好,价格也相对稳定。

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面板产能占比 2021 年将达到 67%。2017 年面板价格 高位以来,2018-2019 年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各面板主要厂家营业利润大幅下滑。迫 于营业压力,日韩 LCD 厂家纷纷计划退出,LG Display 和三星 SDC 于 2019 年开始 宣布在 2020 年底全面退出关停 LCD 产线,并向盈利能力更高的 OLED 转型。预计 此轮韩国厂商退出之后,大陆面板厂的产能占比 2021 年将进一步跃升至 67%,全球 LCD 供给格局正在加速改善之中。

2.3 价格端:供需紧平衡,涨价强支撑

2020 年下半年以来,面板价格涨势延续。随着 2020Q2 电视面板需求的持续增 长,电视面板处于供不应求态势。根据 AVC Revo 数据,相比 5 月份的价格最低点, 中小尺寸 32/39.5/43/50/55 英寸 Open cell 面板价格 2020 年内涨幅 50%-100%,而 大尺寸 65 英寸、75 英寸 Open cell 面板价格也分别上涨 33%、15%。


 

从供求角度看,此轮涨价有较强支撑。由于过去数年行业的持续投资,到 2019 年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供需差 13.6%),导致 LCD TV 面板价格在 2019 年全年持 续下跌,创下历史新低。随着韩厂 LCD 产能的陆续退出,预计 2021 年供需差缩小 至 8%左右,并且到 2025 年供需差将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未来较长周期内价格波动 将趋于平缓。(供需差=[供给/需求-1]*100%)

从库存角度,自 2020 年 7 月整体处于较低位置,补库存需求较为强劲。2020Q3 开始电视需求复苏,品牌厂商加大面板采购量,面板厂库存水位持续走低,从 2020 年 7 月份开始,面板库存整体处于安全区间以下。2021Q1 厂商和渠道仍存在较强补 库存需求,Omdia 数据显示国内电视厂商 Q1 面板采购计划环比增长 6%,同比增长 1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部分一线电视厂商将计划大幅增加面板采购数量,预计比 上一季度增加 20-25%。

上游原材料供应短缺成为涨价新因素。到 2021Q1,电视面板需求依然热度不减, 上游玻璃基板、驱动 IC 及偏光片等材料缺货导致面板产能吃紧,NEG 玻璃熔炉停电 事件则进一步强化市场的紧张情绪,进而推高面板涨价的空间。截至 2021 年 3 月, 面板平均涨幅环比仍近 5%(Sigmaintell 数据),其中大尺寸面板涨幅短期有扩大的 趋势。

3、全球两强格局已定,进入稳定盈利期

复盘上一轮涨价周期,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明显差异:1.对比 2017 年价格高点, 各尺寸面板仍具备向上涨价空间。2.对比 2017 年供给端,产能供给不断收缩,全球 寡头垄断局面显现。3.从技术趋势角度,LCD 及相关升级未来 3-5 年被替代可能性较 小。综合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我们认为 LCD 行业周期性显著弱化,面板价格 波动未来将趋于平缓,由此保证龙头厂商在较长周期内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

3.1 复盘上一轮涨价周期,当前两强格局已定

大尺寸面板上一轮涨价周期在 2016Q2-2016Q4,并在 2017H1 持续在高位。该 轮面板价格上涨驱动因素主要是:三星 L7-1 关厂,该厂月产能 15 万片,约占当时 全球产能 3%、松下退出 TV 液晶面板业务、中国台湾地震影响群创产能。随着大陆厂商 积极的产能扩张导致 2018 年和 2019 年连续两年供过于求,面板价格持续下降。使得中国台湾厂商转向利基市场和 IT 面板制造,而韩国 LCD 厂商也因为这两年的严重亏损 而逐步关闭 LCD 产能,转而采用 OLED 战略。

对比 2017 年供给端,当前两强格局已定,国内厂商产能优势显著。2020 年 BOE、 华星光电分别以20%、14.4%的出货面积占比居于全球大尺寸面板前两名。相比2017 年,当前面板行业竞争格局已趋于明朗,国内厂商经过此前的几轮扩产,高世代线的 产能规模和运营效率优势明显,日韩包括台厂落后产线将逐步退出竞争。预计到 2025 年,BOE 和 TCL 产能将超 55%。


 

高世代线效率优势明显。高世代 LCD 产线凭借更高的切割效率更适宜切割大尺 寸电视面板。BOE、TCL 为首的国内面板企业往年的新建产线也多为 8.5 代线及以 上世代,10.5 代线也基本落在中国,相对日本、中国台湾的 5、6 代线规模优势显著,生 产成本更为经济。根据中华液晶网数据,10.5 代线在 43、49、60、65、70、75 寸 等大大尺寸 LCD 面板生产过程中的切割效率显著优于 8.5 代线。

逆周期收购+扩张策略助力大陆厂商份额持续提升。BOE、TCL 在行业低景气度 周期时可以通过更有利的价格收购兼并产线,市场份额扩张后可以通过调节产能应对 行业价格波动,未来大尺寸面板价格会逐步趋于稳定,LCD 面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两强格局已定。

1)TCL 方面,2020 年先是投资日本面板 JOLED、紧接着收下中环集团后,随 后收购了苏州三星电子 60%的股权和苏州三星显示 100%的股权,两条产线能够提供 120K 的 LCD 月产能和 3.5M 的显示模组月产能,其面板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4%。 除此之外,TCL 科技正准备新增一条产能为 180K/月的 8.5 代线,产品定位于 IT 市 场,进一步扩大自身在 IT 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2)BOE 方面,根据公告 2020 年收购中电熊猫旗下的南京 8.5 代液晶产线和成 都的 8.6 代液晶产线。完成之后,BOE 将拥有 5 条 8.5 代线,1 条 8.6 代线、2 条 10.5 代线,稳坐国内产能第一。

对比 2017 年,短期价格仍有向上空间,长期价格波动趋于平缓。对比 2017 年, 50 英寸以下面板在 2020Q4 的 ASP 已接近 2017Q4 水平。而 55 寸及以上面板相较 前一轮价格高点仍有较大空间。长期来看,在两强格局下,我们预计未来 LCD 行业 周期性显著弱化,面板价格波动将趋于平缓,由此保证龙头厂商在较长周期内稳定持 续的盈利能力。

周期性减弱,龙头厂商盈利能力将持续改善。我们认为当前高景气下,价格大幅 上涨将显著增厚面板厂商业绩。拉长周期看,当前行业已进入成熟期,海外企业退出, 大陆厂商继续做整合,行业集中度提高,带动价格周期性减弱,面板价格有望维持在较高位随下游需求小幅波动,以保证龙头厂商盈利的稳定性。

3.2 技术路线多样,LCD 仍是未来大尺寸主流

目前主流的面板技术有 LCD 与 OLED 技术,OLED 面板相对性能更优但受限技 术成熟度目前单价远高于同尺寸 LCD 屏。同时,Mini LED 将有效延长 LCD 工艺的 生命周期,我们认为未来 3-5 年 LCD 仍将是大尺寸面板显示的主流技术路线。

显示面板从发光原理出发可分为两类:一类的原理是有背光源的 LCD 屏;另一 类是自发光 OLED 屏,而 OLED 又可分为 AMOLED 和 PMOLED。两大类产品在技 术支撑和应用领域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主流 LCD 屏均采用 TFT-LCD。LCD 屏经过多年发展,早先的 STN-LCD 技术由于成像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都劣于 TFT-LCD 技术已被市场淘汰,目前主流的 LCD 屏均采用 TFT-LCD。TFT-LCD 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功率、全彩化等优点。它主要包 括三段制程:

1)前段部分的 Array 制程和半导体制程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将薄膜电晶体制作 在玻璃之上,而非硅晶圆上;

2)中段 Cell 部分,是以前段的 Array 玻璃作为基板,和彩色的滤光片玻璃基板 相结合,并且在两片玻璃基板之间灌入液晶(LC);

3)后段模组组装(Module Assembly),将 Cell 制程之后的玻璃和其他的如电 路、外框、背光板等等多种零组件组装生产的作业。

TFT-LCD 基底主要有 a-Si、IGZO、LTPS 三种。a-Si 技术简单、成本低廉, 应用范围最广,但能耗较高,分辨率低。IGZO 显像性能优秀,可用于大小尺寸,但 成本较高,寿命较短。LTPS 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反应速度等优势,但成本最 高,多用于中小尺寸高端 LCD 屏。

OLED 目前受制于原材料成本、生产良率与短寿命,相比 LCD 屏价格仍然较高, 在中短期内 LCD 仍具有产量与成本优势,中长期看还有 Micro LED/Mini LED 等新技 术的革新,未来主流显示技术仍未确定,各厂商技术路径也各不相同。

LCD 未来仍是大尺寸市场主流。从整体趋势来看,面板行业技术升级加快, WOLED、量子点液晶电视(QLED)、QD OLED 电视、QNED 电视、Mini LED 背光 液晶、FALD 背光液晶和 Micro LED 等新技术为终端用户带来了更高的规格和更好的 观看体验,并随着规模效应逐渐降低的成本提高渗透率。但其中大部分是基于 LCD 的升级,预计到 205 年 LCD(包含 MiniLED 背光和 QLED)大尺寸面板出货占比仍 将占 96%。


 

3.3 Mini LED 技术革新,延长 LCD 生命周期

Mini LED 和 Micro LED 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省电及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被 视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吸引苹果、三星、LG、索尼等大型企业布局发展。

Micro LED 技术,即 LED 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将 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进行 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可以让 LED 单元小于 50 微米,与 OLED 一样能够实现 每个像素单独定址,单独驱动发光(自发光)。它的优势在于既继承了无机 LED 的高 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体 积小、轻薄,还能实现节能的效果。从本质上来说,Micro LED、Mini LED 一样,都 是基于微小的 LED 晶体颗粒作为像素发光点,区别在于,Micro LED 是采用的 1-10 微米的 LED 晶体,实现 0.05 毫米或更小尺寸像素颗粒的显示屏;Mini LED 则是采 用数十微米级的 LED 晶体,实现 0.5-1.2 毫米像素颗粒的显示屏。目前,LED inside 将 Micro LED 的尺寸界定为 75 微米以下,且不带蓝宝石衬底。

目前制约 Mini LED 背光应用的重要因素是成本,而 Micro LED 尚未大规模量产, 难点集中在巨量转移、芯片、驱动等方面,技术尚未成熟。

Mini LED 对传统液晶面板厂而言是产品规格升级的契机,有效延长了 LCD 技 术的生命周期。由于 Mini LED 背光技术与传统 LED 背光技术的差别仅在于使用更多颗 Mini LED 芯片,因此对于面板厂来说,只需要重新投资部分设备,如打件转移、 检测设备,以及重新设计驱动 IC 和挑选基板即可。在可以沿用既有的面板产线的情 况下,对于面板厂来说切换成本较低。

TCL 与 BOE 积极布局 Mini/Micro LED。TCL 华星全球首发基于 Mini-LED on Glass 的星曜产品。同时,TCL 华星还与三安光电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从事 Micro LED 显示技术开发,推动公司在该领域从材料、工艺、设备、产线方案到自主知识 产权的生态布局,并形成 Micro LED 商业化规模量产的工艺流程解决方案。BOE 和 美商 Rohinni 合作成立合资企业生产用于显示器背光源的 Micro LED 及 Mini LED 解 决方案。

4、柔性 OLED 有望在中小尺寸加速渗透

4.1 OLED 需求端以中小尺寸为主

OLED 正加速渗透手机等中小尺寸应用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由夹在两个薄 膜导电电极之间的一系列有机薄膜组成。当电流通过的时候,电荷载流子从电极迁移 到有机薄膜中,直到它们在形成激子的发光区域中重新结合。一旦形成,这些激子或 激发态通过电发出光(电能转化成光能),同时不产生热量或者产生极低的热量,降 低了能耗。

相比 LCD 屏,OLED 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

优势:

1) OLED 具有息屏显示(Always On Display),即部分屏幕亮光,能够有效减 少能耗,规避 LCD 屏幕的漏光现象。

2) OLED 具备更高对比度。在显示黑色时由于 LCD 屏是通过调节液晶而不是 关闭背光源,OLED 屏幕直接关闭光源,因此在对比度上 OLED屏具有显 著优势。

3) OLED 具有更快响应时间。LCD 液晶层在低温时液晶分子偏转速度明显变 慢,导致出现“残影”现象,OLED 响应时间相比 LCD 层有明显的优势。

4) OLED 可应用于超薄屏。在手机等应用端显示屏幕超薄意味着手机内部空间 的释放,对手机设计来说释放的空间就可以用于新功能的实现或更大电池的 容纳。

5) OLED 可应用于折叠屏。折叠屏也被认为是下一代手机革新的方向之一,同 时,通过屏幕折叠也可以通过 COP 封装在手机上做到全面屏与曲面屏,手 机显示进一步优化。

劣势:

1) OLED 普遍寿命较短。OLED 屏发光层由于电子迁移频繁并且有机物相对更 容易老化,会出现部分区域由于老化不均而导致的“烧屏”现象,即显示色彩 不均匀。

2) OLED 调光方式采用 PWM 模式,存在伤眼风险。

总体而言,OLED 技术相比 LCD 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目前主流厂商都在 OLED 技术有所布局。OLED 面板已成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首选,OLED 屏的柔性特征更 适应 5G 时代万物互联的显示需要,穿戴设备、VR 领域、车载领域,智能家居、智 慧城市等均为应用场景。

手机市场 OLED 屏渗透率快速提升。得益于中高端机对全面屏、曲面屏、更高 色彩对比度以及更低能耗的需求,OLED 屏在中高端机型中渗透率快速提升。过去受 制于较低的良率与寿命,以及高昂的采购成本,OLED 屏幕仅被三星、LG 等少数自 产屏幕的手机厂商采用。历经多年技术迭代,小尺寸 OLED 面板生产工艺日趋成熟。 2017 年在苹果 iPhone X 采用了 OLED 屏幕之后,OLED 渗透率快速提升至 2020 年 的 39%,预计到 2023 年渗透率将提升至 51%,对应市场规模达 350 亿美元。


 

TV 端 OLED 以 WOELD 为主,量产技术仍不成熟。从技术路线上,TV 等大尺 寸面板目前的 OLED 技术有 LG 为代表的白光 OLED(WOLED)以及三星为代表的 量子点 QLED,LG 和三星的生产良率都显著低于成熟 LCD 面板生产。由于大尺寸 OLED 屏幕技术受制于工艺与生产良率,目前仅有 LG 与三星供应大尺寸 OLED/QLED 面板。

4.2 OLED 供给端韩国主导,国内处于追赶阶段

OLED 产线现阶段集中于中韩两国,大陆 OLED 集中于 6 代及以下线,大尺寸 OLED 产线仍处于规划阶段。小尺寸方面国内厂商正奋起直追,国内厂商 AMOLED 市占率由 2019 年的 9.8%快速提升至 2020 年的 13.2%。

5、回顾 BOE 模式,政策+资金实现面板超越

5.1 BOE 融资历程总结

回顾 BOE 历次融资,国资是参与增发的主体,尤其是项目所在地国资。面板产 线建设属于重资本支出,一条 10.5 代线需要近 500 亿投资金额,资本壁垒较高,前 期投入需要政府资金、政策等资源的倾斜与扶持。建设新产线时,当地政府一般以定 增方式入股,一方面项目稳定盈利后分享公司红利,另一方面新产线拉动当地上下游 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以 2014 年 BOE 定增为例。2014 年 BOE 定增发行股份,发行 218 亿股,每股 2.1 元,用于收回 B4 (北京 8.5 代线)股权,投资 B5 (合肥 8.5 代线)以及 B8(重 庆 8.5 代线)。

1) 北京国有资本以 B4 48.92%股权作价,认购 85.33 亿元。BOE 在 B4 持股 比例提升至 99.01%。B4 净资产 171 亿元,收购价 174 亿元。

2) 合肥建祥以现金或债权作价,认购 60 亿投资 B5 线,产线总投资额 285 亿。

3) 重庆渝资以现金 63 亿认购投资 B8 线,产线总投资额 328 亿。

5.2 面板产业相关政策梳理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攻关,提高企 业的竞争力。行业政策方面,2015 年 5 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规划, 要求显示面板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2016 年,国务院推出了《“十三 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 AMOLED、4K/8K 量子点液晶显示、柔 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的目标;2017 年,发改委的第 1 号文件《战略 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首次将 a-Si/Oxide/LTPSTFT-LCD、 AMOLED、QLED 等面板产品列入了目录;2019 年 2 月,三部门联合发布《超高清 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明确了推进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面板— 模组—整机”纵向产业链的目标。

在财税政策方面,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也出台了《关于有源矩阵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项目进口设备增值税分期纳税政策的通知》,对大量上游国内无 法生产的原材料、元器件、生产设备实施了分期纳税,降低生产成本压力,帮助国内 面板模组制造商提高产品竞争力。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