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为何可穿戴设备在海外和国内价格呈两极风化

作者:电容式触摸屏时间:2014-10-23 来源:中关村在线

[摘要] 在消费电子领域,很多人将2014年称作可穿戴设备的元年。没错,抛开市场表现不谈,我们仅从各大移动终端巨头发布新品的频率来看便可得知,智能穿戴真的火了。火到不仅让这些豪门级的厂商赚了个盆满钵满,更让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凭着出色的众筹表现一夜创富。

    北京时间10月23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 国外产品无刚需,国内廉价趋势显
  面对一款廉价的产品,很多消费者往往会习惯性地夸赞称:“它的性价比很高。”不过,高性价比和廉价似乎是两码事儿。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kiosk/news/201410/23-32527.html

  在消费电子领域,很多人将2014年称作可穿戴设备的元年。没错,抛开市场表现不谈,我们仅从各大移动终端巨头发布新品的频率来看便可得知,智能穿戴真的火了。火到不仅让这些豪门级的厂商赚了个盆满钵满,更让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凭着出色的众筹表现一夜创富。
  然而,当这些厂商江郎才尽之时,可穿戴设备市场面临的则是严重的同质化趋势。其中,甚至出现了同家公司、同类产品在一年之内多次迭代却丝毫不见改善,甚至更为鸡肋的“奇葩”现象。面对这一格局,即便是不久前刚刚发布了 Watch的苹果也束手无策。要说真正能让消费者们对可穿戴设备有所改观的,要数首创圆形表盘设计、自发售以来销量便如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的Moto360了。但纵使诸如三星、LG、索尼等一线品牌旗下的产品市场表现并不好,其价格却丝毫没见下降,甚至一升再升。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形成这一现象的因素绝不是出自品牌自身的骄傲与逼格,而是因无法收回高投入的开发成本所致。这不仅体现在外观设计上,也体现多项高端传感器的硬件规格上。反观国内,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却一降再降。大到300元左右的智能手表,小到不足80元的智能手环,这些售价甚至仅为国外产品十分之一的新兴设备吸引了大批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争相购买,并一度推动了我国可穿戴行业的“发展”。是什么催生了国产可穿戴设备的廉价化?廉价化的趋势是好是坏,对全球行业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价格屠刀杀四方,国内厂商遂跟风

  回顾早期的国产可穿戴设备,它们的价格其实并不低,一些动辄5,6百元的智能手环也并非没有消费者接受。不过要提到廉价化的开始,想必我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那就是源于素有“价格屠刀”之称的小米。还记得在7月中旬外界开始盛传小米手环的消息时,笔者还在和同事们讨论小米能否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但提及售价,即使小米的产品向来以高性价比著称,我们也仅仅认为它的最终价格不会少于200元。小米手环发布当日,Bong一代手环半价清仓毫无疑问,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价格战。拿国内厂商Bong做例子,这个品牌也算是最早一批涉足智能穿戴领域的先锋军了。由Bong所推出的首款智能手环曾以690元的价格发售,但在小米手环问世后,Bong先以5折—345元的价格清空Bong I的库存,又紧接着发布了售价99元的Bong II。Bong的做法固然不令人欣赏,但这并不是当时的个体现象。若守着居高不下的价格,厂商自身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在这场屠杀中败下阵来。不过,就算生存下来了,等待着他们的一定会是光明的坦途吗?必然不是。很多消费者经常会习惯性地去这样夸赞一件廉价的产品:“它的性价比很高”。不过,廉价和性价比真的有关系吗?从笔者的角度看来,这完全是两码事。而面对这些过分廉价化的设备,就更不要谈什么性价比了。那么,问题来了。

  山寨精髓难遏止,外观模仿成本低

  纵观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国产智能手环,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们的外形前篇一律。讽刺的是,它们的模仿对象无非就是为运动而生的Fitbit Flex和“史上最美手环”Misfit Shine这两个业内标杆性的产品。早在Java、塞班领衔的手机时代,“山寨”这一敏感又市井的词汇就被用来形容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模仿现象。而在技术开发并不成熟的可穿戴设备领域,简单的借鉴本无可厚非,但一味的山寨是不是显得毫无诚意了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开发团队的设计水准仍有待提高,最重要的是为了压低产品售价而节约外观设计成本。当然,外观上的山寨不仅仅在智能手环上,智能手表也不例外。
  前不久在魅族召开的2014新品发布会上,除了备受瞩目的MX4智能手机,最令笔者难以“忘怀”的是首次接入由魅族搭建的LifeKit可穿戴平台的智能手表—inWatch。这款售价399元(人民币),与MX4配套购买仅需199元的智能手表在外观上赤裸裸地“借鉴了”Moto360的设计,甚至连表盘尺寸和厚度也如出一辙。随后,更令人意外的是,inWatch多次跳票,并没有如期上市。再看我们前文中提到的Bong II智能手环自9月初接受预订起至今也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发货。此外,甚至在Bong这个品牌中也出现了存在感极强的“黄牛党”,并且硬将炒货的舞台光明正大地搬上了京东。以第三方的名义和199元的双倍售价高声叫卖。在国内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甚至从未接触过任何一款相关产品之前,外观上的山寨固然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但长此以往,一味的模仿和令人怀疑的营销模式只会加剧一个品牌,甚至一个产业的没落。

  运动睡眠测不准,功能同质无创新

  除了外观上的千篇一律,廉价化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弊端还体现在功能上。运动追踪、睡眠监测,国产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无出其右。用计步数据、卡路里数据、步行总程、深度睡眠、浅度睡眠时间这些看似高端、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来博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也许你会说,这些功能上的借鉴无可厚非,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再成功的设备也往往脱离不了这项功能。不过如果我说很多廉价化的设备所监测出的数据并不准确,你还会选择这样坚持吗?先说计步功能,在笔者实测过的多款设备中,这些产品往往都无法摆脱因振动、摇晃而产生的误差。根据我们得到的资料来看,计步数据产生的原理在于设备所搭载的加速度传感器上。而比硬件规格更重要的点在于对加速度的算法上。在这一算法上,国产可穿戴设备相比于成熟的国外产品要逊色很多。其具体原因在于成熟的产品往往会根据步伐、频率以及垂直向上加速度等三维指数通过正弦曲线运算出真正的计步数据,而国内的产品要么因为搭载的加速度计规格简单,要么内置的三轴加速度计算法还不够科学。总结来说,连计步数据这一基本的功能都无法保证准确性,又何谈产品的实用性呢?此外,睡眠监测的表现更是令人无语。

  睡眠监测的原理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伪科学,甚至连教授都无法给予确切的分析。其实,在这里手环需要用到的还是加速度计:通过传感器和手腕的接触,来监测用户的动作,并根据体动频率获知睡眠的状态,动作多说明睡眠浅。按照笔者平均每天睡眠7小时的生活习惯,当我佩戴很多款不同的产品入眠时,发现它们的监测数据非常不稳定,多数情况下往往仅能成功获取3小时左右的数据。而当笔者与周围使用同类产品的同事交流时,发现能够每晚准确监测睡眠的产品少之又少。当然,笔者这样说绝不是一棍子打翻一片。尽管不同厂商之间在加速度计的算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还是有极少数的设备能够从中脱颖而出,不过价格……

  尝鲜用户渐放弃,性价比高惹争议

  国产可穿戴的廉价化现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当然不是。其正面影响主要在对于那些敢于尝鲜的用户而言,在尚未了解这一领域之前,选择一款“入门级”的产品往往会对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既然说到“入门级”低价产品,其为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

       首先,很多消费者会因低价产品的外观不时尚、功能不全面而对整个行业丧失信心,导致可穿戴设备的潜在用户越来越少,让优秀的开发团队没有动力再去研发更好的功能与更卓越的产品。

  其次,面对很多廉价的产品,纵使它们有再多不足,用户也只能以诸如“这价格还想买到啥?”、“它的性价比最高,没必要再买更好的”等心理来自我安慰。无形中也对身边其他的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来二去,可穿戴这一新兴产业在国内很可能因无人重视而走得更加艰难。

  此外,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廉价可穿戴设备配对的APP也十分不完善。最直观的一点,当智能手环为提供了睡眠数据后,该让用户做些什么?针对用户的个人体质应该如何调整、给予哪些建议,这些都没有体现。与之让用户看着自己每天不佳的睡眠记录徒增压力,还不如干脆抛弃这一功能。

  不过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国产可穿戴设备无法与国外的产品比肩,而是廉价化的趋势让这一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正逐渐走入误区。正如文章最开始提到的,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但所有厂商都在寻找用户的刚性需求在哪里。很多出自众筹平台的、具有代表性与功能性的产品已经在逐渐改变人们对智能穿戴行业的认识。面对日趋严重的廉价化现象,笔者衷心希望国内厂商能够尽快做出调整。也许有人会说国外不创新,国内难模仿。但若想告别廉价化之风,改变可以从产品的外观设计开始。此外,完善APP的UI美化以及提升APP的指导性意义也同样重要。可穿戴设备真正发展至今不过两年的时间,无论是笔者个人还是众多消费者都希望这一行业能够走得更远。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追求完美与创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同质化、低成本化。若想让国产的可穿戴设备真正走出国门,靠得是在高端市场有所作为,而绝不是令人错愕的“性价比”。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我要 投稿 意见 反馈 论坛 社区
官方 微信
触摸屏与OLED网官方微信号:i51touch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 经销商加入
网站广告、经销商加盟、触摸屏软件销售: 028-85108892 13183843395 028-66219290 联系人: 张小姐 产品购买联系方式如下:
地址:成都市高升桥东路2号高盛中心1109室 电话: 028-85108892 13183843395 028-66219290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3-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触摸屏网 电子邮件: 51touch@126.com touch8@gmail.com
业务合作QQ:触摸屏技术,触摸屏报价,触摸屏软件咨询 43361182 触摸屏软件制作与技术支持:触摸屏软件,触摸查询系统,触摸查询软件 893008608 媒体合作QQ: 893008608

2000人超级QQ触摸屏群:59897879 171220106